🧐春节假期后,由DeepSeek掀起的AI热潮持续升温。近日,深圳市福田区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,这一消息瞬间引发了广泛关注。
“数智员工”在政府部门的表现着实亮眼。“执法文书生成助手”能将执法笔录秒级转化为执法文书初稿;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大幅提升;“安全生产助手”生成演练脚本效率飙升;“AI招商助手”让企业分析筛选更高效。面对“AI公务员”的横空出世,网友们看法不一。有人觉得办公室多了一群不会摸鱼的新同事,也有人担心以后去政府部门办事,看不到真实的工作人员了。😕
不过,从目前报道的信息来看,大家暂时不必过于担忧。这些AI工具主要面向政府部门内部,旨在帮助公务员提高工作效率,并没有取代工作人员与市民、企业直接打交道的职能。🤔
严谨政务,AI助力
严谨性是政务工作的基本要求,公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公文不仅要遣词造句准确,避免错字、病句和逻辑谬误,就连字体、字号、排版等格式都得准确无误。这是政务工作权威性的必然体现,如果公文表意不清、出现错字或者排版随意,不仅可能让人质疑其真实性,还可能导致政策实施出现偏差,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。😟
然而,这些看似琐碎的要求,占据了公务员大量时间。为了确保公文准确,工作人员往往要反复核对、字斟句酌。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程序性工作也在消耗着公务员的精力。这些非创造性的事务工作若能由人工智能取代,无疑能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,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。👍
正如中新社网评所说,政务服务工作归根到底是人的工作。公务员应找准自身核心竞争力,让AI“为我所用”,从繁琐的文书工作中解脱出来,多下基层,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。🤝
公众期待与担忧并存
对于“AI公务员”,公众既满怀期待,也心存担忧。一些评论希望AI取代公务员,因为AI办事流程透明、效率高且不掺杂个人情绪。这一言论的出现,也反映出政务服务中“脸难看”“事难办”等现象可能依然存在,亟待重视和改进。😤
但另一方面,公众也不希望政务服务变得冰冷、敷衍、没有人情味。参考一些企业AI客服的反面案例,大家担心政务服务只做表面文章,却不解决实际问题。😟
厘清界限,保障隐私
《南方都市报》敏锐地指出了“AI公务员”可能面临的应用界限问题。由于目前的大模型AI仍存在“幻觉”,即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,保证AI输出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同时,还得思考IT部门在政务活动中的责任划分问题,避免政府部门内部互相“甩锅”。🤔
随着AI工具的广泛应用,严格管理政务数据访问权限也刻不容缓,要防范模型训练中的隐私泄露风险,特别是在多模态数据分析场景下。📱
AI时代,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
《深圳特区报》认为,“AI公务员上岗”揭示了政务服务正从“能否解决问题”向“如何更好解决问题”转变的深层趋势。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“会不会操作机器”,而是“能否比机器更会为人民服务”。💖
技术革新的终极目标,从来不是用机器替代人,而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。“AI公务员”虽然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巨大优势,但它替代不了与老百姓面对面的沟通,替代不了将心比心地感受民生冷暖,更替代不了创造性地解决治理难题、回应社会期待。🙌
总之,“AI公务员”是政务服务的创新尝试,我们要合理利用它,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。你对“AI公务员”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👇